基于愿景的实践——鸣鸣果园关于农场信息化建设的一些实践和思考
2018-07-27 10:32:49 来源:鸣鸣果园 点击:
摘要:农业的作业对象是有生命的物体,因应于不同的地理和气候,在共通的生长规律外,个体千样,形态万变。这也决定了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程度不高,
农业的作业对象是有生命的物体,因应于不同的地理和气候,在共通的生长规律外,个体千样,形态万变。这也决定了农业产业的标准化程度不高,科技应用水平低。
(三)数据采集难度大
但农业要突围,通过规模化和标准化,完成产业集成,信息化是绕不过的“坎”。工业规划憧憬“4.0”时代,而农业信息化,仍需从“1.0”开始。
鸣鸣果园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农业信息化的摸索和实践。现将我们碰到的困难和一些思考与同行分享,期待得到更多的交流和指导,以便共推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一、当前农场信息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一)基层操作群体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
囿于传统观念和工作环境等原因,很多受过较高教育的人不愿从事农业工作。从事基层农事工作的,大部分是当地留守的中老年人。这部分人对计算机的认识很低,甚至没有接触。要想让他们在逻辑严谨的信息化系统上进出操作---录数据、建表单和初审核等操作绝非易事。
(二)业务标准化程度低
农业是最难实行标准的行业。在农业,直接依据过去的农事操作程序来编制新的农事计划,惟有失败。农业,与天地向往,与变化同生,这些不是用程序所能实现全描述和指令控制的。
(三)数据采集难度大
数据采集难度主要体现在-----体量大、活体性和长周期。首先,一个大农场所种植的农作物都是以万为单位,而且农作物都是独立的个体,需要针对每个个体进行管理,特别是大果树类。其次,农作物是个活体,每时每刻都在生长变化,只有完整记录到它们的生长过程,才能分析出其潜在的共性规律。再者,有些农作物种植周期长,需要历经一段很长的时间才能形成完整的信息数据。例如沃柑,一年育苗,两年生长,三年才结果,不同的放秋稍时间又影响来年产量,可能要等5-8年才能形成完整的信息库。
二、农场信息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信息系统力求实用,而非完美
因为农业标准化程度低,所以信息化系统的意义不是引入一套标准化,而是解决问题,将原来不可能实现或需要花费很大人力物力才能做到的事通过信息化工具高效地处理。例如果树档案的建立、质量追溯等。
(二)信息系统移动化和智能化
农场信息系统应用的移动化、平民化是将来的趋势。信息系统越深入一线,越接地气,那就越有竞争力。大部分农场普通工人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因此系统必须尽可能简便和智能。而且工作人员工作区域是分散和流动的,系统也必须强调移动化。
(三)建立智囊库,而非标准手册
在农业领域,更多时候是在应对突发的病虫害、自然灾害等,减少灾害对果树的影响,促进果树的生长和结果。种果,不可能像制造工业品那样按部就班的按标准手册操作,即使是在几乎隔绝外界的大棚和温室环境下也不可避免一些不确定因素。因此,做农业更多时候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一个实力强的农业企业应该是在遇到问题时就能迅速从它的智囊库中拿出正确的解决方案。
(四)更大程度借助先进设备来辅助管理
农业要提高标准化和科技化,必须借助并普及遥感、无人机、土壤探针分析、光谱分析等技术和相应设备。通过这些设备采集到的数据或触发指令,提升工作效率,减少人工投入,提高决策水平,减少系统风险。
(五)提高职能管理信息化水平,建立高效的决策反应机制
农场信息化要发挥它的价值,相应的职能管理信息化是基础。职能管理信息化能确保设备采集/遥感回来的信息得以及时处理,并迅速传送到相应部门和人员,快速做出应对措施,这才是一套完整的信息化系统解决方案。
做农业就像打仗一样,需要有一套高效的管理指挥体系才能应对农业生长中突发的各种情况。数字化设备只是负责基础的采集和统计数据,并不能根据数据采取措施。智能化系统可以做到这一点,当数据超过某个范围值时,自动触发指令。例如,当土壤探针监测到水分含量过低时,自动触发滴灌滴水;当气象信息预测要下冰雹时,自动展开防布……等等。但这种机制的建立受环境限制,需要因地制宜。以柑橘种植为例,栽培模式绝大部分是露天大面积种植。这就需要信息系统必须有一套有效管理信息上传、指令下达以及监督跟踪执行的流程机制。否则农场的信息化就会变成“风景”。
要实现农业的信息化,既需借助其他行业的先进理念和技术,又要对农业的自身特殊性有清晰的认知。
上一篇:武鸣沃柑种植者获金融授信——武鸣沃联与农行合作开展沃柑产业便捷金融服务
下一篇:广西农村投资集团考察组莅临鸣鸣果园考察